公开信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报(2020年)
2021-05-07 新闻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浏览人次:0

一、学会工作概述

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创,即使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食品行业,同样也遭遇了很大的损失。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学会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快速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下沉工作重心,了解需求,精准对接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学会注册的高级会员462人,个人会员1056人,团体会员单位165家。本年度经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审批,更名分会1个,批准成立分会1个。

在学会理事会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开展了一系列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主要工作和成果:

1、抗击疫情,学会党委在行动。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会上报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的相关信息在科技社团党建、科界、今日科协等平台刊发,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称号。经学会推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学会网站适时增设抗疫专栏,协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特殊食品行业复工复产调研;应工信部要求,及时调研、报送及助力方便食品行业复工复产,确保疫情期间民生食品供应。

2、以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为途径,拓展学会功能。学会持续第7年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合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解析项目;第七次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工业发展报告》编撰工作;承担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批准成立的“食品类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并承担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历时6年,完成《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出版;牵头及参与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研项目20余项,牵头制定1项行业标准,并组织立项10项团体标准;受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委托承担“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科技与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3、与国际组织密切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信任、理解与合作。按照中国科协统一部署,学会孟素荷理事长将国内抗击疫情相关情况及学会在此期间的工作动态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进行了沟通,得到了IUFoST的积极评价与肯定。

4、以科企对接为目标,促进学术繁荣与产业创新。持续在益生菌、方便食品两大领域开展学术交流,搭建科企对接平台,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第十七届年会的召开,一方面体现了学会在食品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后疫情时代,科技、产业联手合作创新,助力产业升级的期待与需求。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全部会议累计观看量达到370.9万余人次。

5、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助力科技人才成长。2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2021年度)项目”;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及时跟踪防疫期间一线青年工作者动态,更好地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务;通过学生校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为会员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成长指明了职业发展方向,极大满足了产业自主创新对人才能力的迫切需求。

6、坚持“两翼”齐飞,持续开展科普工作。持续9年召开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邀请包括陈君石、孙宝国、陈卫、任发政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多位权威专家针对2019年食品行业年度“十大热词”进行了科学解读,表达了学术界观点;2019-2020年,学会按照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和精准性的工作原则,邀请100余名科技工作者入驻中国科协科普辟谣平台;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共同开展的保健食品(益生菌及真菌类)科普宣传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开展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科学普及项目,引导社会科学、合理地认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连续合作开展的食品安全消费提示项目(第五期)在京通过专家组验收。由中国科协指导,学会主办“2020年全国科普日暨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覆盖全国近40个城市。

7、民主办会,夯实工作基础。在党委会领导下,监事会监督下,召开两次理事长办公会、一次理事会、两次常务理事会(含一次扩大会议),夯实组织工作基础。

二、组织架构

(一)组织机构

image.png

(二)领导机构

理事长:孟素荷(女)

副理事长:

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周光宏、朱蓓薇(女,中国工程院院士)、邵薇(女)、金征宇、丁钢强、岳国君(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吴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李宁(女)、石维忱、谢明勇、路福平

秘书长(兼):邵薇(女)

(三)监事会

监事长:贾志忍

监 事:潘迎捷、沈群(女)

(四)分支机构

工作委员会:

学术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分会:

黄酒分会、儿童食品分会、有机酸分会、酶制剂分会、面制品分会、冷冻与冷藏食品分会、食品添加剂分会、食品机械分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植物基食品分会、特殊食品分会、果蔬加工技术分会、益生菌分会、食品营养与健康分会、食品产业信息化与智能技术分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会、非热加工技术分会、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分会、葡萄酒分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传统酿造食品分会

基金管理委员会:

食品科技基金管理委员会

三、党建工作

学会党委(功能型)非常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党建工作对学会业务工作的统领作用。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会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国科协的部署,加强对学会防疫工作的全面领导,创新特殊时期的工作思路与方法,积极组织学会理事、会员单位、会员和广大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发挥科技与专业优势,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在支援抗疫一线、普及抗疫知识、助力复工复产等工作方面聚人心、强信心、尽全力,确保学会各项抗疫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党建工作对学会工作的全覆盖,严格履行重大事项由学会党委会决策的前置审议制度。本年度按计划召开党委会及监事会。

在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召开前,首先召开党委会会议,并在监事会的监督下,审议已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下阶段工作计划。学会及分支机构的所有重大事项均先通过党委会审议后再提交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遵循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事前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做到依法依章办会。

四、学会的主要工作

(一)抗击疫情,学会在行动

2020年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会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统一部署,按照中国科协及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的具体要求,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学会最重要的工作。上报科技社团党委的4篇先进事迹报道、4篇关于疫情期间饮食安全的消费提示在科技社团党建、科界、今日科协等平台刊发。由刘秀梅名誉副理事长等专家撰写的《防疫期间速冻米面制品的消费提示》刊登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防疫抗炎工作情况简报中。

2020年6月,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关于通报表扬年度科协系统优秀组织和个人的函》(科协组函人字〔2020〕115号),学会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优秀抗疫学会”。有关学会抗击疫情工作已收录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编写的《全国学会战疫事迹选编》中。

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在京联合举办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活动。经学会推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学会在官方网站适时增设抗疫专栏,及时更新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内容,展示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在抗疫工作中的作为与贡献。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政策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学会在很短时间内,调研了80余家特殊食品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为总局提供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后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为尽快解决行业复工复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根据工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学会开展了疫情期间方便食品行业的调研、统计及上报工作。通过对各企业反馈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整理,并对行业运行、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进行研判,梳理存在的问题,上报主管部门,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支持。

(二)智库及决策咨询

作为中国食品科技工作者的平台,学会紧密团结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目前学会会员中包括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学会顾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研究员;名誉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教授;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教授、国投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岳国君教授、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研究员;常务理事: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理事: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教授。

学会持续第7年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合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解析项目,2020年共完成32期解析内容,112人次专家参与;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针对消费者的安全、健康饮食等备受关注且与公众需求密切相关的话题,撰写了21期消费提示。

牵头及参与制修订2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牵头《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组织立项了《植物基肉制品》等10项团体标准并发布1项,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次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9年度)的编写工作,于2020年9月份完成印刷、发行。

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组织7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6年完成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于10月正式出版,对食品科技及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受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委托承担“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科技与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提出未来食品科技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承担起中国食品产业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责任和使命。

(二)学术交流

(一)主要国际学术会议

12月,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共同主办“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受疫情影响,本次大会设置的6个专题和3个培训班在大会前期以线上的形式举办,大会主场活动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部会议累计观看量达到370.9万余人次。

(二)主要国内学术会议

8月,由学会主办的第十五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以“科技塑造益生菌行业未来”为主题,来自40多所科研单位和50余家企业代表参会。发布的“益生菌科学研究十大热点”,不仅聚焦研究热点,也对益生菌研究领域急需破解关键共性问题作出预判。9月,由学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后疫情时代的迭代创新为主题”,多方位、多角度剖析我国方便食品行业面临的现状,展望行业未来发展,会上首次发布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十大科学技术问题。

10月,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西安市召开。孙宝国、朱蓓薇、陈坚等多位院士,及来自食品科技和产业界专家、企业界代表齐聚西安,共议后疫情时代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路。7场科技论坛、15场技术专题、4项青年活动等会议及活动围绕前沿科技与可持续发展、食品营养与健康、传统食品与地方特色食品、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教育与人才培养等话题推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突破难点和挑战。

(三)科普活动

1月,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媒体沟通会”,这是学会连续9年邀请权威专家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江南大学时任副校长陈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位权威专家分别对2019年食品行业“十大热词”进行了科学解读,表达了学术界观点。

9月,由中国科协指导,学会主办的“2020年全国科普日暨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并于年内在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以科普讲座、校园科普展等形式开展落地活动70余场,覆盖全国近40个城市。

2019-2020年,学会按照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和精准性的工作原则,邀请100余名科技工作者入驻中国科协科普辟谣平台,参与识谣、辟谣,期间完成30余篇谣言的破解,为科学辟谣平台建设起到有力支撑。

8月,学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共同开展的“益生菌及真菌类保健食品科普题库”及“益生菌及真菌类保健食品认知误区的科学解读”,通过专业媒体、微信平台等途径的传播,提升广大消费者对益生菌及真菌类保健食品的科学认知,为消费者科学、理性地消费保健食品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学会孟素荷理事长将国内抗击疫情相关情况及学会在此期间的工作动态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进行了沟通,得到了IUFoST的积极评价与肯定。联盟执行董事朱迪女士在回信中指出:IUFoST高度赞赏中国科学家杰出和英勇的工作,他们在面对这场卫生危机事件时,始终站在实施疫情控制和预防措施的最前沿。作为中国食品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团体,学会一直在采取重要和强有力的措施,帮助其他科学家在技术上努力抗击健康风险。

3月,学会与IUFoST共同组织了一场食品科学网络圆桌会议,近20位国际专家及近百位行业特邀代表以线上报告与互动的方式展开研讨。回应消费者对新冠病毒是否会通过食品传播的质疑,研讨伴随着疫情的发展,食品工业的应急保障功能及今后的战略储备功能,特别是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该如何“危”中取“机”、创新发展。形成四大专家观点,剖析全球食品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四大机遇。

(五)技术经济融合

依托学会专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结合国家重大发展需求,通过对方便食品产业、益生菌产业等重点食品产业的科技引领,全方位助推产业科技供给质量提升。

11月,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学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西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共同邀请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及多吉、李培武三位院士和有关领域专家组成调研组,赴西藏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规划专家座谈会,指导西藏自治区高水平编制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助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六)表彰奖励

2020年,学会开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本年度科技创新奖包括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奖、产品创新奖3个专项奖。

(七)人才培养

3月,学会组织召开“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2021年度)项目”遴选评议视频会议,在线对通过资格审查和函评的拟推荐候选人进行答辩评审。最终,2名青年学者入选本届青托工程。

举办4期食品企业卫生设计线上系列讲座,分别聚焦“食品接触设备微生物控制”和“清洁消毒与验证”等主题,邀请行业内专业讲师授课,以期培养更多食品卫生设计专业人员,合力营造安全、健康的食品生产环境。

前期在中国科协的推动下,持续14年开展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工作。2020年度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工作,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河南、湖南、福建、山东、黑龙江等省市的34家单位人员进行申报,经初审、二审、笔试及面试、终审,152人取得相应技术级别。

五、会员服务

学会科普与会员管理部负责会员的发展与服务。

针对会员的服务,主要包括:在年会、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方便食品大会等重要会议为会员提供注册优惠;向高级会员、单位会员免费发放《中国食品学报》和各类学会出版刊物及《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9年度)。同时,面向会员的工作还包括开展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参与相关单位的科技成果评价及技术咨询等活动。面向单位会员还开展了科普教育基地的申请。

六、期刊出版

学会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为《中国食品学报》,是代表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业界形成重要影响的学术类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英国《食品科学与技术文摘》(FSTA)收录期刊,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收录期刊。曾连续两次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2013-2014年度,2015-2017年度)》资助;《中国食品学报》入选2020年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这是自2011年以来连续4届入选。

与中国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技术类期刊《中外食品》,指导行业变革与未来发展。读者群面向相关政府部门、食品行业组织、食品企业和专家学者等。

七、组织建设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在监事会的监督下,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学会秘书处传承老一代学会人忠诚奉献的科学基因,在“有为方有位”理念的指导下,以民主办会,夯实学会工作基础。

年内召开六届八次常务理事会(通讯形式)、六届五次理事会(通讯形式)、六届九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同时,通过科技奖推荐、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等工作,与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实现联动与交叉。同时,学会将大豆食品分会更名为“植物基食品分会”,同意成立学会全谷物分会。

八、财务报告

本年度学会总收入3291.61万元,其中:会费收入94.32万元,业务收入3197.29万元。总支出2822.04万元,其中业务活动成本及管理费用2806.33万元,税金15.71万元。

九、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三街8号9层

邮箱:cifst@126.com

十、大事记

(一)特殊时期强化组织建设,体现责任与担当

1. 1月、7月、10月,学会召开三次党委会,审议重要工作,严格履行重大事项由学会党委会决策的前置审议制度。并于7月、10月召开两次监事会会议,对学会相关工作予以监督。

2. 2月,学会共产党员坚守岗位,在官方网站适时增设抗疫专栏,及时更新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内容,展示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在抗疫工作中的作为与贡献。

3. 2月,学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开展了针对包括方便面、挂面、冷冻冷藏食品、咸味香精调味料等在内的方便食品行业重点企业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为方便食品行业复工复产及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4. 3月,学会协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特殊食品行业复工复产调研,为总局提供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后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5. 3月,学会广泛征集相关单位和会员在开展抗击疫情方面的工作和事迹。向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上报4篇先进事迹报道、4篇关于疫情期间饮食安全的消费提示,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建、科界、今日科协等平台刊发。《防疫期间速冻米面制品的消费提示》刊登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防疫抗炎工作情况简报中。

6. 3月,学会采用线上会议形式,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联合举办“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主题圆桌会议”,形成四大专家观点,剖析全球食品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四大机遇。

7. 5月,经学会推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与此同时,经其他渠道推选的学会专家北京大学马冠生教授、江苏大学邹小波教授也荣获该荣誉称号。

8. 6月,学会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突出表现,荣获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称号。有关学会抗击疫情工作收录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编写的《全国学会战疫事迹选编》中。

9. 3月和9月,学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分别召开六届七、八次理事长办公会。

10. 4月、7月和10月,分别召开六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六届五次理事会、六届九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

(二)夯实推进政府项目,积累决策咨询经验

1. 1-12月,学会有序推进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

2. 1-12月,学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持续7年合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解析,持续5年开展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持续2年开展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科普动漫。2020年,累计邀请300余人次专家,完成70余期风险解析和消费提示,创作了10部科普动漫。

3. 1-12月,学会继续牵头制修订《食品中铅污染控制规范》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参与制修订《速冻面米制品》等1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牵头《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通过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

4. 1-12月,学会正式启动团体标准工作,按照《团体标准工作管理办法》组织立项了《植物基肉制品》等10项团体标准。12月25日,《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是学会发布的第一项团体标准。

5. 1-12月,学会有序推进食品类专业认证工作。完成14个专业自评审核和1个专业自评再审核、8个专业现场考查、51个专业认证申请审核;召开两次食品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工作会、1次面向全体专家的自评审核研讨会。学会作为新一届食品专委会秘书处所在单位,继续承担秘书处日常工作。

6. 3-9月,学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的支持下,作为牵头单位编写并出版《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9年度)。这是学会持续7年开展此项工作,已成为兼具传承性和延续性的品牌项目。

7. 9-12月,学会承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重点研究食品产业发展的背景、特征与趋势,探讨后疫情时代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科学问题,提出未来食品科技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 10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学会组织70余位专家学者完成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正式出版。此项工作历时6年,收录名词3432条。

(三)以科企对接为目标,促进产业创新

1. 4-5月,学会以线上会议方式分别召开了挂面行业、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及冷冻食品三个不同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家年度会议,针对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创新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学会在方便食品行业的工作更精准、到位。

2. 5月,学会益生菌分会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

3. 8月,学会在南京组织召开“第十五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会议以“科技塑造益生菌行业未来”为主题。会议设置三大专题,发布“益生菌科学研究十大热点”,聚焦当前益生菌科学的研究热点,并对益生菌研究领域急需破解关键共性问题作出预判。

4. 9月,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第二十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大会以“后疫情时代的迭代创新为主题”。会上,首次发布“2020年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十大科学技术问题”,发布“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八大创新趋势”。大会设置领袖论坛、六大专题和“云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共同助力行业未来健康、高质量发展。

5. 10月,学会在西安组织召开第十七届年会。孙宝国、朱蓓薇、陈坚等多位院士以及来自食品科技和产业界专家、企业界代表齐聚西安。各界代表的热情参与,一方面体现了年会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后疫情时代,科技、产业联手合作创新,助力产业升级的期待与需求。会议包括近30场丰富多元的交流活动。会间,葡萄酒分会召开第二届中国葡萄酒学术报告会。

6. 11-12月,学会组织召开“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会议以“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为主题,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任发政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内专家团队,与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权威专家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大会的系列活动并做报告,共议食品安全与健康未来方向。大会设置的6大专题和3个培训班在11月下旬以全线上的形式举办,大会主场活动于12月上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会议线上累计观看量达到370.9万余人次。

7. 11月,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学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西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厅,共同邀请孙宝国、多吉、李培武3位院士及有关领域专家组成调研组,赴西藏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规划专家座谈会,指导西藏自治区高水平编制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助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8. 1-12月,学会的各项科企战略合作和科研项目亦以创新的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包括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科技基金——雅培食品营养与安全专项科研基金、与沃尔玛合作开展的食品安全最佳实践白皮书项目、江中基金的东方国家功能食品产业政策对比研究等。

9. 1-12月,学会针对“乳制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溯源和控制体系构建与应用”等十余个项目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价,鼓励和引导科企合作和创新发展。

10. 7-12月,学会举办了食品企业卫生设计线上系列讲座,包括“食品接触设备微生物控制”和“清洁消毒与验证”等。

(四)坚持“两翼”齐飞,持续开展科普工作

1. 1月,学会在北京举办“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媒体沟通会”,这是学会连续9年邀请权威专家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解读,陈君石、孙宝国、陈卫、任发政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多位权威专家分别对2019年食品行业年度“十大热词”进行了科学解读,表达了学术界观点,对舆情形成正向、科学的引领。

2. 1月,在“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媒体沟通会”上,学会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流言”,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700余万人次。

3. 7月,学会与中国科协科普部共同编著的《食用油的科学》正式发行。该书由基础、加工、安全、营养、选购、使用以及工业用油等7大篇章组成。

4. 8月,学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共同开展的保健食品(益生菌及真菌类)科普宣传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5. 9月,由中国科协指导,学会主办的“2020年全国科普日暨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在北京举办。已在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以科普讲座、科普竞赛、校园科普展等形式开展落地活动70余场,覆盖全国近40个城市。

6. 9月,学会在2020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食品安全进万家-进餐饮”品牌活动,借助百胜餐饮的平台优势,以肯德基门店的“餐盘纸”为载体,在全国1400个城市的6700家肯德基门店发放餐盘纸,将“食育”的科普知识传递给消费者。

7. 11月,学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合作开展的食品安全消费提示项目(第五期)在北京通过专家组验收。

8. 1-5月,学会完成中国科协“科学辟谣试点项目”。邀请100余名科技工作者入驻中国科协科普辟谣平台,参与识谣、辟谣,完成30余篇破解谣言的创作,为科学辟谣平台建设起到有力支撑。

(五)创新工作方式,夯实人才体系建设

1. 2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召开主任委员视频会议。在特殊时期,通过适时调整工作计划,转变工作模式,更好地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务,为食品产业服务。

2. 3月,学会组织召开“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2021年度)项目”遴选评议视频会议,2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本届青托工程。

3. 3-10月,学会继续开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并于第十七届年会上举行了颁奖仪式。本年度科技创新奖包括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奖、产品创新奖3个专项奖。

4. 3-10月,学会与杜邦、盼盼、李锦记、恒顺、三只松鼠和娃哈哈等企业共同开展6项学生创新活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58所高校的学生积极参与。

5. 5-12月,学会有序开展2020年度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工作。来自北京、上海、河南、湖南、福建、山东、黑龙江等省市的34家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申报,经初审、二审、笔试及面试、终审,152人取得相应技术级别。

Start at 2015-10-19 10:3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