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团队2025年在《中国食品学报》发表“大食物观与食品产业传承创新”的综述,文章第一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副研究员李贺贺。从食物多元化、科技创新赋能食品风味与健康等多个层面深度剖析了在人口增长、消费升级与资源约束的多重挑战下,大食物观如何为食品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体现了食品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向可持续发展、风味健康双导向以及智能化转型的行业发展方向,为应对全球食物供给挑战与培育产业新型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章内容速递:
大食物观:食品产业的全新战略视角
传统 “以粮为纲” 的食物安全观已难以满足当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核心在于突破耕地资源约束,构建全空间、多维度、系统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文章指出,这一理念既是对居民膳食结构转型的响应,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的主动应对。强调食物多元化是大食物观的核心,主要体现在食物品种多元化、食物原料来源多元化以及饮食文化多元化三个方面。从主粮依赖到多维品类协同,从耕地约束到全域资源开发,从单一消费到结构优化升级,为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框架。
2017—2023 年中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分析图
科技赋能:美味与健康的双轮驱动
文章指出“让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让健康的食品更美味” 是现代食品科技的核心使命。风味是食品的灵魂属性,作为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其本质是多模态神经整合的感知过程,白酒中已鉴定出 3443 种挥发性化合物,构成十二大香型的独特风味体系。健康是食品的基本属性,目前科技正重构食品的基础功能:如氯化钾复合盐、纳米盐等技术在减盐可同时保留鲜味。
产业变革:传统与创新的协同进化
文章强调传统食品的现代化转型正经历从经验指导到智能控制的深刻变革。传统食品是传承创新的源泉,而现代化生产是食品产业的根本出路。白酒酿造的智能化控制实现了发酵条件调控精度的大幅提升;预制菜产业通过 “机器代替大厨” 的标准化生产,实现了传统菜肴风味的保留及品质的统一化控制。与此同时,颠覆性技术正在重构食物生产体系 ——2021年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打破自然光合作用限制;植物基人造肉、细胞培养肉等技术可通过精准调控细胞分化与代谢网络编辑,实现营养组分的功能性强化。
食品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未来趋势:国际化与标准化的双轨布局
文章明确了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呈现两大鲜明导向。在国际化层面,中国企业已展开多元布局,构建了 “海外资源 + 本土创新” 的供应链模式;在标准化层面,文章强调需动态调整行业规范,建立动态调整的标准体系,通过“科学标准体系”破除产业发展壁垒。
原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9uEhVDeKuJHz-_vbEPWT6sL2HQMsZ4H-sr9M0OT2M2A0iFNEm1mKBDW5I6gAo6YeorssRoTx2NbekDi025A-y2d2zISqYfrozevzbPRNu0SW31vTSVO1T-uCNFG0qcPxHp2IUdzMp_Sngg1jsqk1yY40ESXey1A3vzDotOGBt-l_L-3EIrB6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